十七年电影体制的特点是什么?(后工业时代的导演环境)
十七年电影体制的特点是什么?
十七年电影特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"文化大革命"前这一段时期大陆的电影。

主要艺术特点:
1949年-1955年:
1、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真实、朴素、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。

2、当时的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,从人物出发,大胆创造,“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”,影片结构比较自由,不很戏剧化。
体制的特点有1:
1、电影物质基础的重建:政府本着“电影为工农兵服务”的宗旨,着手进行全盘接收、改组和改造旧电影机构,建设新电影机构的工作,进而完成对全国电影事业的全面控制。

2.电影产业的制度化、规范化建设:一方面,电影事业被纳入到整个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,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;另一方面,电影内部的各个生产环节也被组织化,力图实现电影生产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。
3.电影创作的规范性:一方面,电影创作必须与当前政治形势相配合,为政治服务;另一方面,电影创作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美学规范。
十七年电影体制的特点是政治性强,题材单一,宣传主题明显。
1.政治性强:由于十七年电影体制建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,因此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时期。
电影制片人必须严格按照党的政治方针来拍摄电影,电影的内容必须符合党的意志,为人民服务,不得超越革命道路。
2.题材单一:由于当时繁荣的电影工业极少,电影管制非常严格,因此导致了电影题材单一的问题。
主要以传统革命剧为主,缺乏创新和时代性。
3.宣传主题明显:宣传是十七年电影的特点之一,电影工作者必须遵循党的方针政策,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,为人民服务,不得献媚和商业炒作。
十七年电影主要特点是立足当下、关注个体、追求真实。
因为在十七年电影时期,电影制作进入了自主创作的时代,电影导演们开始关注当下社会现实,呈现出更加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人物面貌,并且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描写,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,呈现出更加真实、更加深刻的人物细节,对于生活细节和情感的关注使得十七年电影看起来更加真实、贴近人心。
在十七年电影时期还有一个特点:着重审视个体命运和人性,关注小镇故事和民间故事,更多地呈现出底层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,这些细节和情感的故事使得十七年电影朴素而真实,更具有观赏性。
五六十年代工业题材电影?
五六十年代工业题材的电影有《无穷的潜力》是一部由许珂执导,谢添、陈戈等人联合出演的剧情片。
上映于1954年。影片讲述了解放后,东北某小型轧钢厂的工人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做出贡献的故事。
讲述了东北某小型轧钢厂,过去厂房设备简陋不堪。解放后,厂内的机器设备虽有了很大的改进;但是,在那些旧机器旁边工作的工人们,体力劳动还是很沉重的,安全操作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在压延车间,工人们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工作,红光闪闪的钢条像火蛇似的穿梭在毛轧机与光轧机之间,机器一出故障,钢条便腾出飞起,满地乱蹿,很容易造成不幸的伤亡事故。
备品班班长孟长友,原是该厂的夹钳工,当他看到工人们干活时水浇、火烤的苦处,特别是看到老朱头被轧钢机弄得腿残废了时,心里更有说不出的难过。
他便下定决心,一定要想办法叫机器完全自动干活,解除工人的笨重劳动和危险,以提高生产率。经过了两年多的钻研,他到底琢磨出一个机器模型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后工业时代电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